接續上週未完成的鹿港二輪遊吧!
只是此波寒流威力不減,豆芽改以機車造訪(哈~機車也是二輪哦...),寒風迎面吹來,還真不是普通的冷呀,
就算停個紅燈,還是覺得很凍,怎麼有點感覺是在虐待自己一樣,幹嘛選這種天氣呀!
上週的油麻菜花田少了很多,田裡幾乎都整地完畢了,農夫真是令人敬佩呀!
豆芽已經特地選太陽的精華時段出門了(10:30~15:30)
和農夫們比起來幸福多了,對吧! 要學習農夫的精神!!Go~
在出門前有上網查一下大概要走的幾個點(龍山寺、九曲巷、貝殼廟、文武廟、摸乳巷)
記下路名,帶著相機,就這樣簡單的出發了~~
就在沒有方向感的亂闖之下,看到了菜園路, 當然也就找到了「摸乳巷」。「摸乳巷」-原為前後街之通道,以其狹窄,僅容一人穿越,二人則必擦身,因此才有摸乳巷之戲稱。
停下機車去走了一趟,感覺沒什麼特別,就只是一條狹窄的長巷,有的屋舍已破舊荒廢,因此沒有拍照,不過外來的遊客是可以體驗一下啦!
繞著..繞著.. 來到鹿港鎮圖書館,沒來過,進去看看...
↓這個酒罐子的裝飾還蠻特別的
↓對面是間天主教堂
機車繞出來一個大路口,看到往貝殼廟的指標,就先往那裡去吧,
走過排水溝,順著福興路的指引方向,在一處7-11左轉,遇叉路再右轉,不難找到,
「貝殼廟」外面的圍牆全是用貝殼築成的,門口是一個八卦的形狀,裡面的空間不大,
↓貝殼八卦
↓貝殼建築;裝飾貝殼的柱子
廟的裡裡外外沒有半個人耶,這裡那麼冷門嗎?
入內環視一圈,二邊牆上一整排的小人像,
怎麼覺得有點害怕,
裡頭有處窄窄的小樓梯往下,標示牌註明參觀路線-龍鳳巷,遲疑了很久,在思考要不要走下去,覺得有點陰森,
既然是參觀路線就應該是安全的,所以還是走進去了,
下完樓梯,發現這條狹窄的小巷道內,二旁的牆壁上皆是用貝殼拼貼成的圖案,
有龍 有鳳凰,用不同的顏色點綴凸顯身體的每個部位,想必當時也是投入不少心血,
但豆芽只是隨著腳步的移動快速瞄過,沒有多加停足欣賞,
因為前方不知通往那裡....,在一個充滿未知的陌生地方,更加顯得豆芽膽小,
雖然相機就拿在手上,但也因害怕而沒有拍照,
謎底揭曉>>>>>>,
這條長長巷道的末端是貝殼販賣區,還有一些貝殼做成的模型,
左側是好大的池磄,裡面養了好多魚,還是覺得有點恐怖,豆芽快速的往前走,
就這樣由廟入口的旁邊一處小門走出來了,豆芽鬆了一口氣,也不知道是在害怕什麼,
下回再利用假日來吧! 看看會不會有點人氣,
想找龍山寺,一直看到龍山寺的指示牌,但卻找不到,
來到地蔵王廟,也順道拜訪一下好了,建於清乾隆年間,已列為國家三級古蹟,
↓入口
↓地蔵王廟
↓地蔵王廟
↓地蔵王廟
↓地蔵王廟內一角
既然找不到龍山寺,那就先去找文武廟,文開書院也是在這裡,其為三級古蹟,
鹿港文武廟為三合一式的傳統文教祭祀空間,文開書院居左、文祠居中、武廟居右,三個體組成,故統稱為『文武廟』或俗稱『文祠』。
看著照片就可知道沒有遊客了,
↓文開書院
↓文開書院
↓文開書院裡面
↓文開書院裡面
↓文開書院外面
↓文祠
↓文祠
↓武廟
↓蓬萊第一泉,內有「虎井」一口,
↓廟前泮池
豆芽前前後後走了一圈,就這樣,往下一個地方去....
一樣依尋龍山寺的指標,總感覺就在這附近,但好像玩起捉迷蔵了,
在不經意的時刻,看到一間廟宇屋頂,它的周圍被其他房舍圍住,
於是轉進了一條巷道,心裡想.....
圍牆這麼長,這間廟夠大了吧,直覺應該就是龍山寺了,
由側邊的小門入內,這裡倒是有幾位遊客了,他們也在拍照,哈..哈..被我找到了吧!
龍山寺真的很大,很深,主要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,
其為鹿港八景之首,有『台灣紫禁城』的美名,被譽為建築學瑰寶,係內政部指定之國家一級古蹟。
↓龍山寺門口
↓龍山寺門口
↓龍山寺門口進來
龍山寺乃是從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安海鄉的龍山寺分靈而來,清初時的閩南移民多從泉州出海,安海龍山寺的香火便隨移民來到台灣,而龍山寺也成為泉州移民的群居地,因此在台灣的寺名也都取名為龍山寺。
清朝時這樣的龍山寺在台灣較著名的總共有五座,分別是淡水的龍山寺、台北艋舺的龍山寺、台南的龍山寺、鳳山的龍山寺以及鹿港的龍山寺。其中最早創建的是台南龍山寺﹝雍正年間﹞,其次是艋舺的龍山寺﹝乾隆三年﹞、鳳山龍山寺﹝乾隆初年﹞、鹿港龍山寺﹝乾隆五十一年﹞,最晚的是淡水龍山寺﹝咸豐八年﹞。
http://www.lukang.gov.tw/title-3/title-1/ancient/lungshan/lunabout.htm
經過鹿港舊車站,但沒拍照...
下篇續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