禮那里部落的早晨
我們報名參加了第19屆全國溪仙大會,
第二天的活動有:A-溯溪活動、B-涼山瀑布步道健行、C-禮納里部落巡禮。
原本婷是參加溯溪組,Bonnie是參加涼山瀑布步道健行,
我們一行人只是來體驗露營,湊熱鬧兼玩玩的,
同行者有老老少少,因此改成了禮納里部落巡禮,
待活動結束後,下午再到涼山瀑布探探,
早上7:30溯溪組分梯次出發,涼山瀑布步道健行組也集合出發,
操場裡只剩下禮納里部落巡禮的伙伴,
我們8:00集合,有二位導覽解說員,因此分為兩組隊伍,
八八風災過後屏東各山林聚落聯外道路中斷,
政府為統一解決原住民重建問題決定在禮納里部落興建永久屋,
安置因八八風災受摧殘的三地門鄉大社村、瑪家鄉瑪家村及霧台鄉好茶村3個部落的居民,
禮納里部落位於瑪家鄉原住民文化園區旁,其族群分成排灣族與魯凱族兩族。
禮納里部落用地位置原為瑪家農場,在傳統領域上屬於瑪家鄉瑪家村與北葉村所有,
當地排灣族人稱呼該地為Rinari(羅馬拼音),意為「我們一起走,大家一起往那兒去的地方」或是「等待恩典的地方」。
基地總面積約29公頃,其中除483間家屋外,還包含1所國小、9座教堂、3處綜合活動中心、
1座籃球場、1處產業發展中心、1處紅藜工坊、1處穀倉、1間圖書館、
1間備災教室等多項公共設施及文化傳承設施,足以提供居民各面向的生活發展所需。
每家每戶依屋主的專長佈置的很有特色,各自呈現出獨特風格,充分表現出原住民部落的文化色彩,
牆壁上及柱子上、屋簷...有許多原住民圖騰,每家門口也都有擺放桌椅哦,
魯凱族向來進家屋有脫鞋習慣,有著「脫鞋子的部落」稱號,
途中,導覽解說員帶我們到幾處休息補充茶水,同時體驗雙腳踩踏在石板上的「踏石感」,
石板地讓人覺得好冰涼,真舒服呀!
歐式斜屋頂造型
禮納里部落居民由排灣族及魯凱族群組成,具有豐富的工藝文化藝術氣息,
其原木外觀的斜屋頂歐式小屋錯落在綠意盎然的基地中,在居民的共同努力之下,
運用石材、漂流木、雕刻、植栽等文化元素,發揮創意巧思,使家屋妝點的漂亮至極。
好茶部落朝接待家庭及香草產業發展,圖中的百合花便是接待家庭的標誌。
禮納里永久屋部落,有30多戶居民擔任接待家庭,
此部落與大自然結合,群山包圍、空氣清新,歐式斜屋頂造型,美麗的景緻宛如歐洲風情畫,
借宿過的馬英九總統,形容禮納里是台灣版的「普羅旺斯」。
大社部落因傳承排灣族精美的傳統工藝,以皮雕、串珠、圖騰彩繪等方式,展現工藝文創特色,
禮納里三個部落發展各有特色,因此也有「住好茶、吃瑪家,來大社玩」的順口溜。
太陽太大了,大家脖子上圍著毛巾隨時擦汗,隨時補充水份,
剛開始還有在聽解說,後來只是邊走邊拍照,根本無心聽解說了,呵呵~
部落裡有九間教堂,但我們只看了幾間,範圍太大了,根本繞不完嘛,
導覽解說員帶大家到這間飲料店休息,
10:00回到國小,等點心等了一小時,有冰涼的仙草喝,吃完點心就上車出發前往涼山瀑布了。
延伸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