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殯葬儀節及意涵
一個人生命結束之後,其家人朋友便會在極度悲哀痛楚之中自動地承擔起保護屍體,並舉行各種儀式,「護送」死者的靈魂到另外一個世界去的神聖任務。因此,世界上的各個民族都十分注重對死者「身」和「靈」的照顧,但是,由於文化傳統的差異,喪葬儀式因而各不相同。最講究喪葬儀式的,應數中華民族;也就是說,在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國家的人民像中國人那樣對喪禮具有細緻、認真、負責的精神,正是這樣的殷勤、規矩、孝順,所以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才會說中國人是最為死者操心的民族。一語中的,真可謂旁觀者清。 一、鋪水床:在大廳或客廳用木板、門板或床墊擱在兩張長板凳或六個圓板凳上,再鋪上草蓆或床單供瀕死者躺在上面,等待其斷氣。 二、移鋪:將瀕死者搬到大廳或客廳的水床上,以避免在臥室內斷氣,陰魂盤踞在房內。 三、辭神:有些久病在床或罹患絕症的病人,常會祈求鬼神的幫助以期戰勝病魔,當病人進入瀕死狀態時,家屬準備為親人送終,但有時等了一、兩天,仍未斷氣。這時禮儀師會安排辭神儀式,以辭退神明的助力讓病人早日安詳往生(去世)。 四、遮神:將病人自醫院或臥室移入大廳(或客廳)前,先用紅紙或米篩將神明及祖先牌位遮起來(註2)。其目的,在於避免彌留或斷氣後為亡者沐浴、更衣時裸露身體對神明及祖先不敬。另外一個原因是不忍祖先看到子孫死亡而哀傷,目前台灣地區在宅治喪仍保留此作法。 五、助念:佛教信眾的作法,助念成員以法師及蓮友為主,助念方式以唱頌阿彌陀佛聖號為主,讓往生者心靈平靜,時間以八小時為最普遍,人數最少一人最多可至三、四十人。 六、腳尾經:民間習俗的作法,成員以道士或誦經團師姐為主力,主要功能在超渡亡靈,以唱頌彌陀經,普門品,大悲咒,往生咒等經咒為主,人員以奇數三、五、七人為主,時間以偶數計算,以二小時為一單位。 七、開魂路:主要目的是為剛去世的亡靈指點迷津,引導祂到應該去的地方報到,以免流離失所淪為惡鬼為害人間。台灣北部地區以釋教(註3),中、南部以道教科儀為主,時間約四或八小時,成員六至七人,需搭三寶或三清法壇。過程以淨壇、請佛(神)、發表、引魂、拜懺、唱頌經文、解結、跑赦馬、過橋、燒庫錢、謝壇為主(註4)。 八、沐浴:依照台灣的習俗沐浴可分為實質性和象徵性兩種 九、更衣:依據台灣的習俗(註6),彌留時就應該為親人穿上壽衣,以保證死後能得到這套衣服。死者所穿衣服論層不論件,閩南人一律用奇數,依年齡大小而穿,從五到十三層,年紀愈大層數愈多。客家人則採男雙女單之原則為死者穿衣。(佛教界主張往生後不宜搬動遺體,待助念八小時後才能為往生者著衣)。 十、示喪:示喪的功能在於告知左鄰右舍及來訪親友家中有人過世,「嚴制」代表宅中輩份最高之男性過世,「慈制」代表宅中輩份最高之女性過世,「喪中」或「忌中」代表長輩尚存,晚輩去世。 十一、貼紅:用長方形的紅紙貼在喪家左鄰右舍的門上,其目的有三,一、避免弔喪親友或治喪人員誤闖鄰宅。二、避免亡者靈魂返家時走錯家門。三、為鄰居討個吉利免觸霉頭。 十二、接棺:棺木送抵喪宅時,家屬穿著孝服跪在棺木前焚燒用銀紙折成的元寶,口中唸著:「○○!您的大厝買回來了」象徵棺木是子孫用現金購買的,希望亡者安心使用。 十三、乞水:入殮前備妥水桶、刈金、壽金、香、銅板等用品。由法師率領孝男、長孫等主要眷屬前往附近河川或埤、湖等水流匯集處向水神乞求淨水為亡者沐浴,獲得「允杯」後燒金紙回饋。 十五、入殮:可細分兩個步驟:先將遺體放入棺內,以庫錢固定,戴上首飾,放入過山褲、護心鏡、九朵蓮花等壽內用品,再蓋上壽被或蓮花被等。然後舉行祭拜儀式,瞻仰(視)儀容後將棺木加蓋封閉。 十六、辭生:象徵死者此生享用最後一次佳餚,也是辭別陽世生活的一個儀式。宗教師代死者夾菜(六或十二樣),每一道菜依特色或諧音說一句吉祥話,如「食豆干子孫代代做大官」,「食一粒豆,子孫房房吃到老老老」。 十七、放手尾錢:宗教師將死者身上所留下來的錢放在米斗內,然後一面說好話,一面將錢幣均分給在場的子孫,象徵死者將財富傳承給子孫,保佑子孫富貴萬年。 十八、瞻仰(視)遺容:蓋棺前家屬及親友看亡者最後一面,晚輩對長輩稱瞻仰,長輩對晚輩或平輩間稱瞻視。 十九、豎靈:台灣習俗,入殮後佈置臨時靈桌,其上安置遺像、靈位牌、香爐、蠟燭,以供弔喪親友上香及早晚捧飯之用。靈桌下放矮凳一張,凳下放亡者拖鞋一雙、洗臉盆、毛巾、牙刷、牙膏、漱口杯等盥洗用品供亡者使用。 二十、作七:按照民間流傳的說法,人死後要到陰間報到,每隔七天,按照順序從第一殿到第七殿(註7),接受一位冥王的審問。因此,往生後每隔七天為亡者「誦經禮懺」一次,祈求眾神幫助亡魂消除業障,早日離開地獄,重新投胎做人。 二一、家、公祭(奠)禮:家屬及親友公開向亡者表達追思及告別,並正式宣告死者離開活人的世界。 二二、培土:靈柩抬到墓地後直接推進壙內,請風水師持羅盤校正方位後,孝男跪在靈柩前,以孝服之下擺盛土,撒在靈柩上,並預告亡者:「阿爸(母)!土要下去了,趕快起來!」,其目的是避免亡者的靈魂隨靈柩被掩埋。撒土入壙象徵孝子、孫等親葬其親。 二五、撒五穀子:安葬禮後子孫跪在墳前,由宗教師將盛於米斗內的五穀子撒在墓穴的東、西、南、北及中央,並按方位諧音念吉祥話,子孫則應「有!」,最後將米斗內的硬幣及鐵釘分送在場子孫帶回保留,其目的在祈求先人保佑子孫年年豐收生活富裕子孫滿堂。 二七、火葬禮:將靈柩抬至火葬場的祭拜大廳,由禮儀師主持簡短的火化禮後,將棺木推進火化爐,此時家屬喊叫亡者,請他(她)趕快離開如:「阿爸(公)!火快來了,趕快走喔!」其目的在提醒亡者的靈魂趕快離開以免被火焚燒。 二八、返主:安葬或進爐後由長孫捧著靈位牌返回喪宅,並將靈位牌安置在「公媽桌」(註8)上,象徵亡者靈魂返回家中接受子孫供奉。 三十、完墳:又稱謝土、圓墳、完山,新墳建造完成後,由風水師選擇吉日良辰,準備祭品、供品等酬謝后土及祭拜亡者。 三一、百日:古禮稱卒哭,指死亡當天算起第一百天所做之祭祀活動,大多延請宗教師到靈位牌前誦經,時間約二小時。經濟條件較佳者,則會在家或到寺廟請法師做整壇的的功德。 三二、對年:古禮稱小祥,去世一週年所做的祭祀活動,逢閏年則提早一個月舉行。通常在自宅的靈位牌前,敬備祭品請宗教師誦經,家屬原則上應全員到齊。 三四、撿金:又稱撿骨、洗骨,為台灣的特殊喪俗。早年渡海來台的先民亡故,若要回葬故鄉,勢必花費大筆的金錢及人力才能將靈柩運返,一般的平民大都無此能力,因此採取變通的方式,就地埋葬,數年後再撿骨帶回故鄉安葬(註9)。 傳統葬法之流程 一、 土葬之流程 |
(網路文章)